

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Bobo朗读音频
后台常收到家长的留言:
娃快3岁了,到底该跟我们睡,还是分去儿童房? 平时上班忙,娃跟着奶奶睡,会不会以后跟我们不亲,性格也受影响?
其实孩子跟谁睡这件事看似微小,却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,人生最初几年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。
在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关键阶段,夜间由谁陪伴入睡,如何陪伴,都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底色。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安全依恋”,说的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,会通过和身边亲密的人建立连接,获得我是被爱、被保护的安全感。
而陪睡,就是建立这种安全依恋最直接、最高频的场景。
作家尹建莉在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写道,她女儿圆圆小时候一直跟她睡,直到小学三年级才自然分房。
睡前的10分钟,是她们雷打不动的专属时间:
有时聊白天班里的趣事,有时一起读半本绘本,有时只是简单抱一抱。
后来圆圆长大,不管遇到考试失利,还是和朋友闹矛盾,都愿意第一时间跟尹建莉说,性格也格外开朗、自信。
这份不管出什么事,家里都有依靠的底气,正是从无数个陪睡的深夜里攒下的。

其实孩子的性格从来不是天生的,那些藏在陪睡里的陪伴、回应和安全感,会像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扎根。
陪睡的人给的是温暖和接纳,孩子长大后就会带着这份底气面对世界;
要是陪睡的过程里满是忽视或强迫,孩子的安全感就会缺失,也容易变得敏感、胆怯。

生活里,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,陪睡方式也各有差异。
而这3种最常见的陪睡模式,往往会养出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。
1. 长期跟爸妈睡:安全感足,性格更开朗包容
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@敏敏的分享。
她的儿子从出生到小学一年级,一直跟她和先生睡。
每天睡前,一家三口都会有个固定仪式:
先生给孩子讲睡前故事,她帮孩子掖好被子,最后互相说一句“晚安,爱你”。
现在孩子上四年级,不管在学校还是小区里,都是出了名的“小太阳”:
看到同学忘带文具,会主动分享;
小组合作时,能耐心听别人的想法,就算有分歧也能好好沟通;
就算考试没考好,也会坦然跟爸妈说“下次我再努力”,从不会因为遭遇挫折就垂头丧气。
睡前亲密接触、温柔对话,都会向孩子传递一个明确信息:
我被爱、被保护着。
这种深植心底的安全感,会让孩子拥有开朗包容的性格,更有勇气探索世界,也能在遭遇挫折时迅速恢复。

2. 早早就独自睡儿童房:独立感强,但容易藏心事
表姐家的女儿乐乐,刚满3岁就被送去了儿童房。
表姐说早点分房,孩子能更独立。
一开始孩子哭闹,表姐就把房门锁上,乐乐哭累了才睡过去。
不得不说,乐乐确实比同龄孩子独立。
不到4岁就能自己穿衣服、整理玩具,上小学后不用大人催着写作业,遇到难题也会先自己琢磨,不轻易找别人帮忙。
但这份独立,也藏着让人心疼的地方。
老师反馈,乐乐在学校生病或受委屈时,总是默默忍着,从不主动告诉老师。
有次发烧,还是老师察觉他脸色异常才发现。
过早分房睡且过程生硬,可能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我必须独自面对一切的念头。
虽然培养了独立性,但也可能切断了孩子在困难时向外界求助的本能。
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特别懂事,却容易把压力都内化,不利于身心健康。

3. 轮流跟爸爸妈妈或老人睡:适应力强,但容易看人脸色行事
在一本育儿书中看到一个案例。
因为爸妈平时要上班,周一到周五小女孩朵朵跟奶奶睡,周末跟爸妈睡,有时候姥姥来家里,她也会跟姥姥睡。
朵朵的适应力特别强,不管跟谁睡,都能很快睡着,跟家里的长辈、小朋友都能相处得很好,很少闹脾气。
但她也有个小问题,就是做事情总喜欢看人脸色行事。
比如跟同伴玩游戏,不管自己喜不喜欢,都会顺着别人的意思来。
不同的陪睡者,往往有不同的规矩和相处方式。
老人可能更包容,孩子闹一点也没关系;爸妈可能更注重规矩,会严格要求孩子。
孩子在不同的模式里切换,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高情商,但也可能让他们过早学会委屈求全,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
看到这里,可能很多家长更纠结了:
跟爸妈睡怕孩子不独立,分房睡怕孩子缺安全感,跟老人睡又怕规矩不统一。
其实真的不用把跟谁睡当成单选题,比起纠结谁来陪,做好这3件事,更能养出性格好的孩子。
1.睡前“走心陪”比“谁来陪”更重要
知名儿科医生布雷泽尔顿强调:
稳定的睡前仪式能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可预测性。
记得演员孙俪在一次访谈中提到,不管平时多忙,她都会抽出时间陪孩子睡前聊天。
有时听孩子说学校的趣事,有时跟孩子聊今天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,就算偶尔出差,也会通过视频跟孩子说晚安。
她认为睡前的几分钟,是孩子最愿意敞开心扉的时候,也是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机会。
所以不管是谁陪孩子睡,都请放下手机、抛开杂念,可以陪孩子读一本绘本,听孩子说两句废话,或者只是轻轻拍着孩子的背,哼首熟悉的歌谣。
这些简单的小事,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、被深爱,安全感足了,孩子自然会开朗、自信。

2.分房睡别硬来,慢慢过渡
很多父母觉得分房睡要趁早,越晚越难分,于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,硬把孩子塞进儿童房。
可这样做,只会让孩子对独自睡产生恐惧,反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。
美国儿科学会建议,最好等到孩子表现出准备好独睡的迹象时,再开始分房过程,通常在3-5岁之间,但每个孩子节奏不同。
如果决定让孩子独睡,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:
先在父母卧室放一张小床,实现“分床不分房”,然后让孩子参与布置自己的房间,选择喜欢的床品、小夜灯、安抚玩偶,最后再正式过渡到独自睡儿童房。
这种温和的过渡既尊重了孩子的成长需求,又避免了强分离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。

3.陪睡的人规矩要统一
其实孩子的认知和规则感还在建立中,要是陪睡的人各有各的规矩,孩子就会陷入混乱。
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,跟包容的人就任性,跟严格的人就听话。
所以不管是爸妈,还是老人,在陪睡前最好先统一规矩。
比如睡前多久不能吃东西、每天睡前读多久绘本、几点必须关灯。
就算有不同的想法,也别在孩子面前争论,私下商量好一致的方案。
一致的规则能减少孩子的困惑,让他们感到环境是可预测和安全的,这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情绪和性格。
很喜欢这么一句话:
童年的每一个夜晚,都在为孩子的一生积蓄力量。
陪睡这件事,没有完美答案,却有核心关键。
不用太纠结跟谁睡,而是要用爱与耐心,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。
愿每个孩子,都能在夜晚的温柔陪伴中感受到爱,在清晨的阳光里积蓄力量,把童年的温暖,变成一生的光亮。
作者 | 除尘子,爱读书、爱写作,文字道场中的修行者。
主播 | Bobo,十点读书资深主播,声音导师,公号:Bobo的悦读时光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2秒加星标,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↓↓


优秀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